六十年耕海探洋,一甲子向海图强。从黄海之滨到极地冰原,每一寸足迹都烙印着为国守海的忠诚。从舢板木舟记录海洋水文数据到卫星遥感构建立体观测网,每一次破浪都是中国海洋事业的刻度。从成立之初的以海洋调查为主业服务国防,到如今全面履行海区海洋自然资源监督管理职责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六十年风云激荡见证着一支海洋铁军的蜕变,自然资源部北海局正用忠诚与担当在共和国蓝色疆域谱写着壮丽史诗。

2021年起,北海局成建制承担我国南北极考察各航次业务化水体化学调查工作。

工作人员开展海域油气矿业权信息实地核查,依法监管海域油气勘查开采活动。

黄河口盐沼等蓝碳生态系统调查监测。
 “极地”号破冰调查船首航北冰洋开展调查。
回首峥嵘岁月 矢志蓝色梦想
在共和国海洋事业的晨曦中,北海局以开创与实干的精神,如灯塔般照亮前路。从接收23个简陋气象站到构建立体观测网,从近海断面调查到极地、深海大洋探秘,一代代“北海人”用脚步丈量着蓝色国土的边界。
1965年,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在青岛成立。1982年,随着改革开放,北海分局由军转民,职能转向海洋行政管理。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不断深化的机构改革进程中,北海分局建立行政和维权执法队伍,步入履行海洋综合管理职能时期。2018年自然资源部组建,北海分局作为自然资源部在北海海区的派出机构,2019年正式更名为自然资源部北海局,职能定位转向海区海洋自然资源监督和管理,开始统一履行海区全民所有海洋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海区海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开启了海区海洋自然资源工作的全新发展阶段。
海洋调查:逐梦深蓝的先行者
海洋调查作为建局之初的重要职责,从近海、中远海出发,迈向极地、深海大洋。北海局先后执行过首次东海大陆架综合调查、全球大气实验、中日合作黑潮调查、“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南北极科考、大洋科考、载人深潜等海洋调查航次百余个,足迹遍布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和南北极等海域,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和经验。
1985年,我国第一艘极地科考船“极地”号入列北海局,从1986年首航至1994年退役,6次赴南极,圆满完成我国南极长城站扩建、中山站建站、考察站补给的物资运输及南大洋考察等重大任务的保障工作,成功开辟青岛—新西兰—风暴圈—南极冰区—中国南极长城站的新航线。1998年我国第一艘远洋科考船“大洋一号”船由北海局管理,数十年来搭载了千余名科研人员开展大洋科考工作,取得丰硕成果。2005年4月至2006年1月,该船历时297天,跨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环球科考任务。我国第一艘载人深潜试验母船——北海局“向阳红09”船2007年完成增改装,2009年至2012年,搭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圆满完成百米级至7000米级全部载人深潜海试任务。
在那个艰苦创业的年代,“北海人”凭借顽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逐步建立起一套与当时国防、经济建设相适应的调查服务系统,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观测预报:海洋防灾减灾的守护者
建局伊始,北海局接收1个海洋工作站和23个海洋水文气象站,开展渤黄海水文气象观测,向社会首次发布渤黄海海浪预报。经过一代又一代“北海人”不懈努力,观测预报从台站观测为主发展为现代化多形式多手段的综合立体观测体系,实现对海区全天候、多手段观测。
北海局探索开展海洋灾害预警报工作,自2010年起每年发布海区海洋灾害公报,为地方政府决策和社会公众生产生活提供了权威客观的海洋灾害数据,同时研发系列海洋预警报防灾减灾应用服务系统,成果服务海区地方政府和经济社会发展。如有效抗击2008年浒苔灾害,全力保障了奥帆赛、残奥帆赛、亚沙会等国家重大活动成功举办,有效应对2007年北海区50年一遇的特大风暴潮灾害和2010年黄、渤海30年一遇严重海冰灾害,有力保障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行政管理:用海秩序的维护者
20世纪80年代,随着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北海局海洋工作向海洋行政管理迈出新步伐。1983年3月,海洋环境领域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生效,“中国海监11”船首次巡航渤黄海,拉开了海区依法管海治海的序幕。
这一时期,海洋执法监察体系逐渐形成,北海局全面开展对海洋工程、海岸工程和海上开发利用活动等环境保护执法监察,保障了海洋生态安全,成功处置长岛海域油污染事故、埕岛溢油事故、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等多起污染事故,指导地方应对大连新港码头输油管道爆炸、黄岛输油管道爆炸、天津滨海新区爆炸等多起重大事故,助力地方打赢“塔斯曼海”轮溢油损害海洋生态环境索赔案,开创了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污染损害涉外索赔的先河。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等法律的施行,北海局海洋行政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强,打赢中国海洋行政诉讼第一案——荣成海达公司非法占用海域诉讼案。通过常态化执法监察和组织开展“碧海”“海盾”“护岛”等专项执法行动,有力打击了损害海洋环境、破坏海洋资源、违法使用海域和海岛等违法违规行为,规范了用海秩序。
海洋维权:海洋权益的捍卫者
1999年,中国海监北海总队成立,建立海洋行政和维权综合执法队伍,陆续实施黄海定期维权巡航执法行动,多次参与东海钓鱼岛海域、南海黄岩岛海域等专项维权行动,有力宣示了国家领土主权,维护了国家海洋权益。
弄潮新时代 启航新征程
新时代的浪潮中,北海局化身智慧海洋的开拓者。建设我国首个最大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油指纹库,建成我国首个极地业务化验潮站,落地“星海互联”示范工程,凝练“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东营模式”……这些创新成果犹如璀璨明珠,在海洋强国建设路上熠熠生辉。
承前启后开新局,继往开来谱新篇。党的十八大以来,北海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推动落实海洋强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随着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实施,北海局围绕履行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以政治建设统领党建和业务工作,加快能力建设和履职转型,逐步形成全面立体的“1﹢1﹢2﹢3﹢8﹢10”工作框架,构建起以海区海洋自然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监管为主体,以技术支撑和公益服务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工作格局,全面进入向海图强高质量履职新阶段。
保障发展:助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北海局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项目用海要素保障、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国土空间规划引领等方面积极作为,助力地方海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从生态系统监测到修复技术攻坚,每一步都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为北海区筑牢高质量发展生态根基,让碧海银滩成为普惠民生福祉。
北海局支持大连新机场等重点项目高质量建设,高效完成填海项目竣工海域使用验收审查,助力东北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指导青岛市上合示范区等重点区域加快盘活利用存量围填海,依法推动烟台裕龙岛等“未批已填”区域处置,促进重要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加快落地,服务保障海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依法开展海底电缆管道路由审批和油气勘探临时用海审查工作。
北海局参与完成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连续10余年开展海区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工作,绘制海区海洋经济运行情况“一张图”;参与海洋经济“一省一策”制定,支持服务经济大省挑大梁;持续开展海洋经济推动国家区域战略实施的分析评估,更好支撑区域协调发展;举办蓝色债券、海洋中小企业及科技成果投融资路演活动,对接融资需求。积极探索渤海中部海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研究,统筹衔接环渤海三省一市空间规划和发展需求,促进空间格局优化和行业有序布局;扎实推动深远海试点开发工作,探索可开发利用区域选划,助力拓展蓝色发展新空间;做好全国海洋空间规划编制有关专题研究,完成海区三省一市海岸带专项规划审查,加强海区海洋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和预警队伍与能力建设,指导地方落实国土空间规划有关要求。
北海局学习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经验,结合海区海洋生态修复工作特点,总结凝练“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东营模式”,成立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搭建综合示范应用平台,推动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模式,让盐碱滩涂变身生态绿洲。编制《黄河三角洲区域海洋生态预警监测通报》《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海洋生态预警监测通报》《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报告》和《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保护专项规划》海洋篇章等,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管理依据。
海洋监管:履职担当的坚实后盾
立足“两统一”职责定位,北海局精准发力,锐意进取,成功打造科学完善的监管体系。依托这一体系,北海局高效开展海区监管实践,科学护航海洋油气等自然资源的勘探开发与高效利用;严格守护海域、海岛、海岸带生态空间与资源安全;全面监管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为维护海区海洋自然资源管理秩序、促进资源永续利用贡献了力量。
北海局高效推进海区围填海现状调查、海岸线修测、海岛开发利用填报及岸线勘测等工作,在摸清空间资源利用底数的基础上,扎实开展海域海岛海岸带监管。坚持围填海管控高压态势,严管严控新增违法用海;稳妥推进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和监管,指导督促地方政府依法依规用海;开展北海区国管项目常态化监管,指导企业依法用海、生态用海,加强对地方用海项目审核监管的监督检查;常态化开展无居民海岛和领海基点所在海岛监视监测,有效防范新增违法用岛;实现自然岸线变化和修复情况遥感监测季度全覆盖。连续3年完成海区海域油气矿业权信息实地核查,依法依规开展海域油气资源勘查开采监管。
北海局监督指导地方政府开展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等139项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累计修复滨海湿地36000余公顷、海岸线近400公里;指导推荐北海区20个修复案例入选国家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和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用生态之笔绘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海洋画卷;2024年制定《北海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监管工作细则》,牵头编制《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后评价指南》并在全国推广应用,推动监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每年编制北海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通报或公报;监督检查地方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实施、生态保护与整治修复工作,牵头编制《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全国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指南》,为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在全国实施奠定基础。
科技创新:技术支撑的前沿力量
北海局守正创新,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实施“科技创新赋能海洋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2023年~2025年)”,产出创新成果30余项,出版科技著作3部,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5项,发布国标和行标19项,获得专利授权56项、软件著作权8项。其中,“星海互联”示范工程,作为首个自然资源领域低轨卫星海洋产业示范项目通过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立项。依托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和重要科技平台、多学科多领域科研人才队伍,牵头和参与完成170余项重大科技任务,获科学技术相关奖项17项。
深耕海洋调查职责,建立海洋自然资源调查体系,持续牵头开展深远海调查等国家重大专项调查任务、极地业务化观监测任务等。2017年开始,北海局积极参与我国南北极科学考察工作。2019年,在南极长城站建成我国首个极地业务化验潮站。2021年起,作为牵头单位,成建制负责我国南北极考察各航次业务化的水体化学调查工作。截至2024年底,先后派出44人次参加13个航次的南北极科学考察工作。2024年,“极地”号破冰调查船建成并入列北海局,首航北冰洋开展调查。2025年年初,“极地”号深入渤海辽东湾密集浮冰区,开展我国首次覆盖辽东湾严重冰期全时段的海冰调查。
公益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立足职能重塑新起点,北海局以体系化建设筑牢生态屏障,打造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和保护修复体系,以科技创新摸清海洋生态家底,为区域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劲蓝色动能。
北海局紧盯重点区域,针对河口、海湾、盐沼、海草床、牡蛎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开展现状调查和预警监测,实施10大类、36项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任务,建设15个生态样地,建立8种典型生态系统监测评价和预警技术体系,成立斑海豹生态联合研究中心,2024年在山东潍坊弥河口、青岛唐岛湾监测发现两处大面积海草床分布;开展海洋生态修复优先区选划、“一湾一策”生态保护修复研究,支撑地方布局“十五五”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北海局持续发挥业务专长和科技优势,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连续多年组织开展浒苔绿潮预警监测和前置打捞监管等防控工作,累计发布各类大型藻类预警信息、监管日报300余期,精准指导山东省开展打捞和布防,有效阻止浒苔登陆,岸滩浒苔处置量创历史最低。开展赤潮预警监测工作,指导沿海省市开展互花米草治理,指导地方开展海星、白泥蚂和水母等局地性生物暴发的预警监测。
北海局以创新引擎驱动海洋强国梦,聚力突破海洋观测预警技术壁垒,以硬核科技筑牢安全防线,赋能北海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守护万家安宁。构建“空—天—地—海”一体的北海区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建成并投入使用“智能海洋站”海洋观测管理平台。人工智能深度赋能预警预报体系,国内领先的北海区智能海洋预报制作及管理一体化业务平台全面投入使用,大幅提高预报精度、密度。优化升级对地方海洋防灾减灾服务支持保障,为地方政府装上风险防控“千里眼”。从奥帆赛碧海扬帆到国家战略行动,精细化水文气象保障屡建功勋,发挥业务优势,提供精细化预报,保障多项国家重大任务。发布2024年度海洋热浪周预报和月预报等相关产品,与地方共同研讨制定灾害应对措施,有效应对海洋热浪影响。开发青岛市澳门路近岸海洋动力灾害数字孪生技术研究和海洋灾害声光电警告系统,实现澳门路近岸三维仿真、精细化灾害信息智能语音转换,突破海洋预警信息精准发布“最后一公里”。牵头研制的“国家海上搜救环境保障服务平台”,是自然资源部对外提供搜救预报服务的统一业务平台,也成为中国海事局官网唯一推荐开展搜救辅助的平台。
擘画深蓝新篇 服务强国伟业
站在甲子新起点,北海局创新擘画发展新篇,正以昂扬之姿谱写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深蓝答卷。北海局在履职尽责中与国家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步入了海洋自然资源监督管理新阶段。海区海洋自然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监管的主体职责不断夯实,技术支撑和公益服务“两翼”功能持续强化,基本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工作格局。履职能力实现显著跃升:海洋科技赋能与创新应用成效突出,有效激发海洋科技团队特别是青年技术人才的创新活力;海洋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与海洋数据要素保障能力大幅增强;海洋立体监测体系日益完善,防灾减灾效能显著提高。同时,全局上下继承发扬“攻坚克难、敢为人先、开拓进取、追求卓越”的北海局优良传统,锻造出一支政治坚定、技术精湛的专业队伍,为筑牢北海区海洋生态屏障、有效保障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北海局立足海区海洋自然资源“大管家”职责,全面落实自然资源部“四个融合”工作要求,面向“十五五”,系统谋划未来发展蓝图,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地方政府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北海局以融合、应用、需求三大导向为引领,全面提升海洋治理现代化水平,全力支撑海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融合为聚力,汇集海洋治理强大合力。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阶段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要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求,北海局加强驻地“局地联动、局所联动、局局联动”,提升海洋现代化治理水平,着力深化海区海洋事务综合协调职责。通过联合海区省市主管部门构建新型协调机制,着力破解跨区域、跨部门涉海重点难点问题,开创“部省融合”新局面。同时,聚焦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建立健全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引导多元化投入,提升治理水平,支持地方重大生态修复项目建设,筑牢蓝色生态屏障。
——以应用为引擎,筑牢海洋资源管理根基。针对管辖海域广阔、资源家底需进一步摸清、数据共享与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瓶颈等挑战,北海局将发挥“国家队”优势,积极参与新一轮海洋综合调查,探索构建海区海洋自然资源动态感知“一张图”和智能决策系统,强化数据赋能。同时,积极拓展海洋数据在金融、保险等经济领域的新应用,提升数据要素保障经济发展能力。重点推进“星海互联”示范性应用项目,打造国内首个低轨卫星海洋行业数据枢纽,深化“政产学研用”融合,加速原创性成果转化,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为履行“两统一”核心职责提供坚实科技与数据支撑。
——以需求为牵引,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北海局强化规划引领与要素保障。重点推进渤海中部空间规划研究,协调环渤海湾区经济一体化发展,优化陆海统筹空间格局。着力优化高效用海政策,加快盘活存量围填海,探索海岛开发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前瞻性探索深远海风电供能的氢、氨、醇制造及浒苔资源化利用平台,为海洋经济开辟新空间、注入新动能。
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分党组书记、局长杜继鹏说:“我们不是海的征服者,而是浪的守望者。”这份守望,正在新一代“北海人”手中续写新的篇章。
大道如砥,征途浩荡。在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之下,北海局胸怀“国之大者”,锚定海洋强国与生态文明战略航标,以扛起“两统一”核心职责为时代使命——从立体监测网纵横海天,到智慧预警平台洞悉毫厘;从海洋资源监管铁腕护航,到公益服务润泽千帆,每一步都是对“向海图强”誓言的铿锵践行。
新时代新征程,北海局全局上下正以开拓者之姿、破局者之勇、守护者之心,踔厉笃行、奋力担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自然资源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谋发展,矢志不渝图强海,奋力推进海区海洋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谱写蓝色华章!
(王晶 王琳琳) |